在诸多裁员实践中,如何确定合理的裁员标准并且开诚布公地与员工沟通对于最大限度的减小裁员的负面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司是否聘用一名员工归根到底是根据该名员工可为公司带来的价值决定的,裁减一名员工也是因为他给公司带来的价值预期相对较小。但是员工以前年度的业绩表现与他未来对公司贡献的大小之间不能划上等号。也就是说,某员工上年度业绩表现好,并不肯定说明他的能力好,更不意味着他可以顺应未来的公司战略和文化并能对之产生贡献。
换角度思考
那么怎样才能确定相对全面且合理的裁员标准呢?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对公司来说,做出裁减或留用的决定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包括发挥员工个人的最大价值和整个人员队伍的整合效应。因此,我们可以把关注点从原来的“要裁掉什么人”转移到“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队伍”上来,确定什么样的人员是我们要保留的,详细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判断:业绩、能力和人员差异性。
角度一:员工以往的业绩表现
虽然上文提到了员工的业绩表现作为裁员的唯一标准有不妥之处,但考核结果仍旧不失为考量员工的一个重要角度,特殊是在系统化地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的公司。在运用以往的绩效考核结果来判断该员工未来可能的绩效表现时,需要重点关注两点:
(1)绩效表现的稳定性。那些时高时低的考核分值很可能是受了偶然因素的较大影响,或者说明该员工的工作状态不够稳定。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参考多年或多期的绩效评估结果。
(2)对绩效目标和行动方案的执行力度。除非是统一的绩效目标,否则无论在设想绩效管理体系时如何科学和严谨,都难以避免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目标完成难易程度的差异,因此不能单纯根据考核分值去辨认真正高绩效的员工。高绩效员工的显著特点是能够根据确定的业绩目标提出合理的行动方案,严格执行和上级充分沟通的方案,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行动方案调整的必要性,如果需要调整,则与上级开展新一轮计划、执行、检查的循环。因此,经理在评估下级员工是否高绩效员工,更应当关注他/她对计划的执行力度和及时纠正偏差的反应速度,详细可以从考核期间的定期绩效面谈纪录中获得相关信息。换句话说,就是更加注意员工在过程中的动态表现,而非作为最终结果的数字。
角度二:员工能力和未来业务需求的匹配
在人力资本对于竞争越来越重要的市场环境下,建立一支与业务发展所需能力相匹配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简言之,就是根据公司战略和业务发展的需求确定对人才队伍的总体能力需求(对公司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例如:学习和创新能力,或者是客户关系建立和维护能力等,取决于不同的公司战略定位)和各岗位系列的详细能力要求(例如:对工程项目经理岗位所要求的项目管理能力等),然后辨认具备或者接近具备这样能力的人员,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并进行持续的培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