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青年群体正通过知识创造、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产业深度变革,青年群体已成为新质生产力跃升的重要动能。突破传统生产力发展范式的进程中,青年科技人才需要从价值引领、知识革新到实践应用实现系统性突破,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青年使命。
厚植信念之“根”,在科技浪潮中锚定航向。青年科技人才的价值取向影响创新成果的社会效能,因此于青年而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踏上科技创新之路的第一步,更是关键一步。深度求索团队以“AI普惠化”为使命,实现了算法创新与民生需求的精准对接;宇树科技历时九年突破四足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将尖端技术转化为应急救援领域的实用装备。他们深刻印证了当青年科技工作者将“卡脖子”技术攻关与民生需求相结合时,其创新活动不仅产生技术突破,更形成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汲取知识之“养”,在思维碰撞间厚积薄发。科技创新的深层密码,始终镌刻着知识储备与理论创新的双重基因。当代科技创新呈现学科边界消融、知识模块重组的显著趋势,要求青年科技人才构建动态开放的知识体系。航天科技集团青年团队在可重复火箭研发中,创造性融合流体力学、材料科学和智能控制理论,突破传统航天工程思维定式;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入选者将数学拓扑理论与通信技术结合,在5G基站芯片设计领域实现理论突破;游戏科学《黑神话:悟空》的技术突破,展现的不仅是传统神话与现代引擎的跨界融合,还有“技术为笔,文化为墨”的创新重组。科技创新已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系统性知识重构。青年科技工作者需建立“T型知识结构”,在垂直领域形成专业深度,同时要突破学科藩篱拓展知识广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多元的思维视角与理论支撑。
锤炼实践之“翼”,在攻克难题中实现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决定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熔炉的淬炼,才能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真实力量。大疆创新青年工程师通过“技术场景化”研发模式,将无人机技术拓展至农业植保、电力巡检等40余个产业场景;云深处机器人代替人工活跃在电力巡检、应急救援、工业检测各个危险场合;强脑科技仿生肢惠及万千患者,让无数残疾人重拾梦想。青年科技人才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扮演着“知识转化枢纽”角色,这些高科技的背后,都有着青年团队于产学研融合的“深水区” 锻造转化枢纽,在“卡脖子”技术攻关的“无人区”架设创新桥梁的身影,这既是对“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的青春作答,更是以 “强国有我”的担当诠释。这种协同创新模式,正推动我国创新体系从“要素驱动”向“系统涌现”转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青年科技人才肩负着建构新发展格局的历史使命。当价值锚定校准创新方向、知识重构突破认知边界、实践转化完善创新生态时,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将加速释放,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这种发展不仅关乎技术进步的速度,更是国家竞争优势重构的核心命题,需要持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共同推进。(张雨涵,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