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农村创业取得成功的故事,近几年不断在演出。大学生在农村创业,不仅为农村增加了新的活力,也同样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和价值。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的谢思惠,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大学生在农村创业的活生生的例子!
1984年,谢思惠出生在福建省福安市晓阳镇谷口村的一个农夫家庭。谢思惠的父母都是农夫,除了平时种植农作物外,父亲还常常下水捞河沙赚钱,供姐姐和他上学。从小,谢思惠就帮助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采茶叶、割水稻、刨地瓜、卖甘蔗等,样样都干过。大学生在农村创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孩子的创业故事。
家乡的贫穷、农业消费技术的落后,在谢思惠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2004年,谢思惠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上了山东农业大学,他希望用知识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上大学后,谢思惠在认真读书的同时,也没闲着。大一时,他就在学校蔬菜站承包了半亩土地,当起了“大学生农夫”。课余工夫,谢思惠便在田地里忙碌着,刨地播种、除草喷药等都亲自动手。蔬菜收获后,他拿到市场上卖……
大二上学期起,谢思惠跟随山东农大果树专家孙仲序教授等搞研究学技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谢思惠参与多项国家、省、市的课题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发表了2篇学术论文。作为第一发明人,他请求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开创了山东农大在校本科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的历史。
在3项专利作品中,有2项与农业有关。原来,谢思惠偶然得知有一个地方的果农因果树流胶病造成重大损失而蹲在果园里哭,专家到场却手足无措。他被震撼了:“为什么这么常见的病害,却拿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于是,他节衣缩食,用生活费购买相关药品,对这个世界性病害进行研究,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流胶病病害的资料。在专家指导下,经过一年多不懈努力,他的研究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研究成果能够很好地防治核果类果树的流胶病。
大学生在农村创业建立示范基地,姜农年增收80万元,2008年,谢思惠放弃了山东农大免试研究生气会和留在城市工作的优厚待遇,作出了艰难但简朴的选择:回乡创业当农夫!其实,谢思惠内心也挣扎了好些天。导师们希望他连续从事研究,同学们认为他在做傻事,父母坚决反对。
谢思惠回乡当农夫的消息在小山村炸开了锅,人们在背后议论:“本以为这孩子大有作为,没想到上了大学还是回来当农夫,白读书了。”对此,谢思惠有压力,但他却把心思全放在思考“怎样当农夫”上了。
位于闽东的福安市一大特产是竹姜,口味佳、销路好、效益高,但亩产能达到2000公斤就算难得了。谢思惠曾把样品和土壤带回学校请教导师,专家检测后认为,采用先进种植技术,亩产可达到3000公斤。
回到家乡,谢思惠便利用参加创业大赛获得的6万元奖金承包了30亩地,引进母校新品种和新技术种植生姜,并建立了“规模化生姜高产栽培示范基地”。当年,他种的生姜获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增产30%、增收1500多元。
不久前,记者在位于福安晓阳的“规模化生姜高产栽培示范基地”看到,谢思惠种植的生姜真是不一样:生姜全部种植在一排排宽约15厘米、深约40厘米的“沟”里。“为什么不种在高处,而要种在沟里?”记者问。“伴着生姜发芽、长大,把沟两旁的土一点点往沟里填,生姜就有往上长的空间,会长得比一般的要长、要大。”谢思惠说,刚种下去的生姜还要铺塑料膜,可以保持温度与湿度相对稳定,不仅可以防止倒春寒冻伤生姜,而且可以使生姜发芽更早。
大学生在农村创业看到谢思惠种植的生姜大丰收,农夫们也纷纷学着挖深沟、铺塑料膜,如今,福安晓阳镇生姜产区地膜覆盖率由2007年前的不到10%,提高到2009年的100%。谢思惠说:“研究出新成果、新技术,我们自夸有多好,农夫朋友不会信。只有实地搞出来了,大家真正看到效益,他们就会跟着做。”
仅生姜这一项,每年福安姜农可增收80万元。有人评价说,这是一场“白色革命”、一场生姜高产的革命、一场农夫接受新技术的革命!大学生在农村创业,在农村发挥自己的特长,学以致用,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