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承父业是中国商界的传统,但一些浙江老板发现,他们的子女们并不打算连续父辈的产业,不少中小企业正面临着传承危机。对于他们来说,寻觅接班人可能是当下最为紧要的事。看看这些闻名的企业创始人怎么说。
一项调查统计显示,浙江大约有160万个体户和50万家民营企业,每家民营企业按照3个股东计算,加起来就超过300万个老板。而浙江80%~90%民营企业是家族产业。这些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至60年代就开始创业的老板,被称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浙商,如今大多四五十岁,有的已60岁左右。对于他们来说,寻觅接班人可能是当下最为紧要的事。看看这些闻名的企业创始人怎么说。
“子女行,就让他继续,子女不行,就把企业卖掉。”
———浙江中宝实业集团董事长 吴良定
作为首次福布斯富豪榜排名第27位的吴良定,在此次高峰对话上的亮相多少让人有些意外。与声名远播的夫人陈爱莲相比,这位资产过百亿元的富豪一向保持着与其张扬的个性不相符的低调。但谈到家族企业的传承,吴良定不乏经典之词。
“继续人的问题,我有两个标准:第一是品德的问题,品德标准简朴说就是同你一起打天下的哥们是不是坚信你这个儿子将来能代表他们的利益、保护他们的利益,如果能,他们就推举他;第二个问题是水平问题,看这小子行,比他老子还行,那就可以让他上。”吴良定说,早在1992年自己还年轻有为的时分,他已经开始意识到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并有意识地筹划自己的“退场”机制。
吴良定认为,父辈在家族企业传承时,交给下一代的不单单是财富,更是一份社会责任。只有将这份社会责任感继续过去,企业才能长久发展。“我告诉儿子,如果你能够把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笨点也能赢。”吴良定说,评价一个企业家是不是优秀,首先是看他是否推进了科学进步;其次是带领工人一年创造了多少财富;第三是跟着你奋斗的员工每年拿多少钱、生活水平是不是有所提高。如果一个企业家只顾自己赚钱,这个企业总有一天会垮的。相反,如果能把投资人、客户和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就会打遍天下无敌手。
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吴良定从企业管理中全身而退,顺利完成了交接班。目前,浙江中宝实业集团旗下的各个公司分别由其妻子、儿子和女儿掌管,年销售额达120亿元。对于面临家族传承危机的浙商同仁们,吴良定给出的建议是:“子女行,就让他继续,子女不行,就把企业卖掉。”
“我们传承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
———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 凌兰芳
和吴良定持同样观点的还有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我觉得企业传承是件很自然的事情,能够传承就传承,不能够传承就像吴良定先生说的,卖了。”凌兰芳认为,财富和企业都不能传承,因为这两样东西都是社会的。家族企业真正要传承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也就是父辈、长辈、兄辈们不停创业、追求的理想。
凌兰芳告诉儿子,是否愿意接班全看他自己的意愿。如果想接老爸的班,首先要回到企业下车间,跟工人们一起打拼,只有从最基础干起,才能体会父辈创业的艰难,才能接受父辈创业的理念。“我跟儿子聊过传承的事情,我说你要来,就到车间里先干一两年,先搞技术革新、先搞个项目,如果你不愿意来,你自己看着办。反正我们企业是要传承给优秀的人,这个优秀的人可能是儿子,也可能是职业经理人。”凌兰芳说。
“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为下一代创造条件。”
———新光控股集团董事长 周晓光
作为义乌饰品业老大,新光控股集团董事长周晓光从不避讳被外界称为家族企业,尽管9年前该集团已经正式引入职业经理人。相反,周晓光对自己多达28人的大家庭颇为看重。
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周晓光有5个妹妹、1个弟弟,第三代有9个孩子,这些孩子从小在一个屋檐下长大,接受同样的家族传统教育。周晓光认为,对于家族企业来说,既是家族的,更是社会的。对于家族企业的成员来说,要想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首先要建立家庭文化。所谓的家庭文化通俗说就是家规,包括对家庭家族成员的培养规划和严格教育。
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周晓光认为最为重要的是第一代创业者的事必躬亲,通过自身的奉献精神和责任心、包容心、爱心,让下一代从小就感受到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的重要性,从而具备接班人最基本的素质。
周晓光说,家族企业不管将来是不是要传承给孩子,父辈肯定要及早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及早为他们的成长做一些有益的引导。“我们不是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压给孩子,但可以根据他们的爱好、爱好、特长,有意识地培养。”周晓光说,现在家族里的几个孩子从小就在考虑分工,哪个人要去学设想、哪个人要去学财务、哪个人要去学律师等等,家长要做的就是帮他们对未来事业的一些愿景和规划有一个清楚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