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晒展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顾建英:医学要有精度,更要有温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10 15:05:22   浏览次数:615  发布人:c16c****  IP:117.173.23.***  评论:0
    导读

    开讲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办了第五季“那些不一样的年华——中山故事分享会”,分享会以“点燃医学人文之光”为主题,邀请10位医务人员代表和叙事医学专家向新入职职工分享他们的从医故事与人生感悟,探讨医学人文的深刻内涵。本期,我们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在故事分享会上的演讲内容分享给读者。本期嘉宾:顾建英:整形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

    开讲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办了第五季“那些不一样的年华——中山故事分享会”,分享会以“点燃医学人文之光”为主题,邀请10位医务人员代表和叙事医学专家向新入职职工分享他们的从医故事与人生感悟,探讨医学人文的深刻内涵。本期,我们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在故事分享会上的演讲内容分享给读者。

    本期嘉宾:


    顾建英:整形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中华整形外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标准化专委会和信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曾获中国医院协会优秀院长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卫生健康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

    2020年3月,我们医院官方微博发出的一张照片和背后的故事感动了亿万人。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我们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刘凯在护送患者做CT的途中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落日余晖下有两个身影:老人安静地欣赏余晖,医生轻轻指向落日,仿佛为老人指明了希望的方向,感人至深。

    照片上的医生是众多抗击新冠疫情医务人员中的一员,他的一个动作传递了医务人员对于患者的人文关怀,这张照片也表达了全社会对于理想医患关系的向往。

    患者需要的仅仅是一张处方吗

    我们医院老院长杨秉辉曾经在《人文与医学》课程中讲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位患者到医院投诉,说一位医生在给他看病的时候只顾看病历,都没看他一眼,恐怕连他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他话还没说完,医生的处方就开好了。接到这位患者的投诉后,医院的工作人员找这位医生核实情况。这位医生解释说:“患者得了胃溃疡,我做胃镜检查时已经看过他的胃啦!”他认为自己的诊断很明确,处方也没有问题,不一定要看患者长什么样子。工作人员就去和患者解释说:“你放心好了,这个医生的处方是没有问题的,您可以放心服药。”患者则说:“我今天来看病,其实是要问他,这个病会不会变成癌症,我的父亲就曾被诊断为胃溃疡,后来进展成胃癌。”每位患者都有特定的心理和社会背景,对于这位患者来说,他需要的仅仅是一张有效的处方吗?

    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医务人员倾向于追求高精尖的科研成果、高质量的科学论文、更先进的疾病诊疗技术,在为更多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却对于患者本身的情感体验不够重视。在我们行政部门接到的患者投诉中,很多矛盾的焦点都在于服务态度,而非诊疗技术。

    “手中的技艺绝不能搁下,心中的患者从不能放下”

    医学本就是一门蕴含人文精神的科学,“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是维系和服务人类健康需求的科学。它的诞生绝不单纯依靠技术,更充满着对生命、对病痛的深刻认知,伴随着对患者的同情、照顾和人道主义关怀。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院院长樊嘉教授曾说过:“手中的技艺绝不能搁下,心中的患者从不能放下。因为,医生看的不仅是病,更是人。”樊嘉院长和我们说过一个故事。多年前,他的老师余业勤教授患病卧床,插着胃管,紧锁眉头对他说:“看多少教科书,当多少年的外科医生,也没有办法真正了解插胃管的痛苦。”余业勤教授说,自己插了胃管后,才深切了解了很多患者拒绝插管的原因,也是从那时起,他提醒自己要多为患者想一想。尽管现在樊嘉院长的行政工作很忙,但他仍然坚持每周出诊,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患者,他都一视同仁。“患者打听到你这个人,千方百计找你看病,你千万别觉得人家是来求你的。”樊嘉院长的话非常朴实。医生的使命,是给患者提供帮助,帮他们减轻痛苦。面对危重患者,用精湛的技术从死神手里把他们救回来,是给他们帮助;让患者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也是给他们帮助。


    顾建英做手术


    “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做别人不敢做的”

    仁心与仁术是我国医学传统文化数千年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明朝王绍隆在《医灯续焰》中说:“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我国著名医学家、现代外科之父裘法祖教授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他们都强调医者不仅要掌握“救人性命、活人性命”的技术,还要有一颗真诚为患者解除病痛的仁爱之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和我们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曾收治过一位叫小杰的患者,小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辗转找到葛院士时,他的心脏已经衰竭,尤其是左侧供应心脏的血管严重狭窄,一旦堵塞,随时面临生命危险。虽然手术难度极高,但葛院士对类似手术早已驾轻就熟,成功完成了上万例。可这一次,手术却失败了。因为他在术中发现,没有一根手术导管可以跟小杰的血管匹配。葛院士马上联系了国内所有的导管生产厂家,却没有一家生产儿童适用的导管。最终,葛院士费尽周折从国外找到了合适的特制导管,经过一系列繁琐的手续,终于为小杰准备齐了合适的手术用具,成功开展了第二次手术,解除了小杰的病痛。他说:“当患者求助无门的时候,只要还有技术在手,还有一线希望,就要做别人不敢做的,一心救助生命。”

    西晋时期哲学家杨泉在《物理论》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他对医者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医者既要用医疗技术治疗生理疾病,也要以人文之心珍视生命,急患者所急,解患者所苦。

    医学技术的发展使疾病的治愈率不断提高,但医者若丧失了人文精神,不仅失去了初心,还会让医学发展“倒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医学的发展不仅要有精度,更要有温度。加强医学人文建设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现实要求,是进一步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让我们携手为创建医学人文与医疗技术高度融合的医院高质量发展模式书写优秀的答卷。


    编辑:张昊华 杨真宇

    校对:于梦非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c16c****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2022 展会信息发布,找展会,请上晒展网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