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族企业的早期,“家”是大于“企”的,企业的事情好像都能归结为家里的事情。所以家族企业会产生很多弊端,这篇文章为你分析家族企业都有哪些弊端,以及如何防范和解决这些弊端。
案例:远东皮革有限公司的兴衰
家族企业的命运经常跟兄弟反目联系在一起,中国最大的猪皮革产销企业——远东皮业集团也不能幸免。这家曾经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之一,由王氏姐弟4人共同完成原始积累,当远东皮业的年产值超过20亿时,股权之争终至兄弟反目。
2010年9月4日,国际皮革展在上海浦东举办。王氏兄弟中的老三王敏和老四王怀虽然身在同一展厅,但分别打着不同企业的牌号——他们已形同陌路。
家族契约
在家族企业的早期,“家”是大于“企”的,企业的事情好像都能归结为家里的事情。
王氏家族发家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父亲王大同和母亲蔡爱华育有4子1女:长兄王伟从政,长女王萍、老三王敏、老四王怀和老五王楚均是远东集团旗下企业高管。
43岁的王敏是远东皮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据他向本报记者介绍,远东皮革厂创办于1995年,最早从事猪皮革的进出口生意,凭借王敏“当年在广州、香港寻觅订单”,生意才逐渐做大。王敏认为自己是毫无争议的公司创始人。
现如今王敏的父母及姐弟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并且结成统一阵营,他们认为远东集团是“全家人一起做的”。父亲王大同称,依赖各个兄弟姐妹的共同筹款,企业初期才得以发展。
王氏家族成员在1998年3月11日签订了一份《股份协议书》,该协议书显示,“现共设股份五股,蔡爱华半股、王萍一股、王敏一股半、王怀一股、王楚一股。”按照这个比例,老三王敏作为创始人占股30%,母亲蔡爱华占股10%,其他3人各占20%。
这份家法式的股份协议仅仅是王氏家族的内部协议,并不牵涉到详细的公司实体——这种“家”、“企”不分的做法,为今后的股权之争埋下了祸根。
远东皮业走的是进料加工的模式,从国外进口猪皮,在国内加工后再将皮革出口国外。远东皮业集团旗下有13家企业,部分注册在广州从事销售,其余消费实体公司注册在浙江。
按照王敏的说法,公司的订单都由他在世界各地奔走获得,他常年在广州工作,而从事皮革加工的企业则由他在浙江的姐弟打理。
2006年11月,王敏委托律师对集团在浙江的5家企业进行了资产核查,发现原属于王敏的5000万股权竟被转移到他的姐弟名下,“这5家企业的注册资金总额为10291.8万元人民币,年进出口额12亿元。”
王敏对记者称,他当时对以上五家企业的股权变更毫不知情,老四王怀不仅冒领了王敏的二代身份证,而且利用“虚假签名、伪造文书”的方式将上述股权变更到众姐弟名下。
2006年底,王敏以王怀等人涉嫌职务侵占罪的案由,向温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报案。在一系列家族会议协商后,王敏从公安局撤案,并与众姐弟达成一份新的《王氏家族股东协议》:
这份新协议不仅确认了王敏为集团创始人、自动出任集团董事长和总裁,而且确认了1998年《股份协议书》中确定的股权比例连续有效。
2007年3月,王敏赴温州参加董事会时,王的父母姐弟以王敏患有“重度抑郁症”为由,将其强行送到精神病院医治。王敏虽然在三天后出院,但从此与王氏家族彻底决裂。
此后,王敏以其姐弟冒领身份证、虚假签名、违规变更股权等为由,将平阳县公安局、平阳县外经贸局和温州市工商局告上法庭。
到目前为止,王敏诉平阳县公安局一案已胜诉,其弟王怀的确冒领了王敏的二代身份证,并以此办理了远东集团在浙江5企业的股权变更手续。而另两项诉讼,法院以“第三人回避,法院无法送达法律文书”为由,至今尚未开庭。
世界上不是没有成功的家族企业,世界上也不是没有不败的家族企业。企业发展初期往往很难吸引到不错的职业经理人,这时家族成员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就特别重要——加班加点,任劳任怨,而当企业面临倒闭危机时,很多员工会站到最后,这时就更需要家族成员勇敢地站在队伍的前列,为企业度过危机献力献策。这一切在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不能不被重视。并且伴着企业地不断壮大和发展,家族企业的问题也日渐增多。家族成员对于家族企业,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用来形容家族企业兴旺再到衰退,其实再形象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