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软文的写作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新闻惯用的一些词汇,来增强正文的“新闻性”,如何才能运用好新闻词汇?
工夫、地点词汇:比如“近日”、“昨天”、“正当××的时分”、“×月×日”和“在我市”、“××商场”、“家住××街的××”等等,这些工夫以及地点的概念可以引导读者产生与该工夫、该地点的相关联想,加深印象,淡化广告信息。
例:《“神舟三号”葫芦里装啥药?》篇首:
14日上午10点30分,有太空人形象、“神舟三号”字样的黄绿色彩车如腾飞的巨龙蜿蜒驶入南门。数百米长的车队吸引了众多行人的目光。
“快看,这么长的车队,是部队的车吧?”“不是,像结婚的车队,仿佛也不对,这么多车。”两位行人远远观察车队就大声争论起来。等车队靠近后,大家才看清晰车体上的字迹是“神舟三号甘露聚糖肽口服液”。
当然,此广告的大胆用图也是其成功的主要方面,虽然还不能称为纯粹的软文广告(四张新闻图片占了半版的3/4),但广告文的写法也是值得学习的。此文的另一长处笔者将在下一个论点中进行引证。
新闻源由词汇:比如“据调查”、“据了解”、“笔者还了解到”、“在采访中了解到”、“据××说”、“笔者亲眼看到”等等,这些词汇让读者更能感到信息的真实与有据可查。当然,信息本身首先必须是真实的。
《曝光“洗之朗”热销背后》即是如此,全文中多处运用此类词汇,给软文的可读性添彩不少,也一步一步吸引读者读完全文,接受了企业所要表达的多方面信息。
身份词汇:一般而言,大多数企业在软文写作时喜欢用“××公司”、“××产品”如何如何,看不到也感觉不出写作者的身份,这就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分没方法把自己融到文章的角色中。读者阅读习惯上自我角色的“找不着北”,将会导致读者无法在阅读中判断自己的立足点和视觉点,就会产生“第三只眼”看热闹的感觉。
如果用“笔者”、“记者(有的媒体软文禁用)”、“我”等身份词汇,会让读者与作者“合而为一”,读者的视角、观点也会“跟着作者的感觉走”。
例:《“神舟三号”葫芦里装啥药?》一文中的“20分钟后,车队绕出南门。无法弄清‘神舟三号’葫芦里卖啥药,我们只好拨打车体上标注的咨询电话……”。像《曝光“洗之朗”热销背后》一文,大量运用“记者”、“采访中”、“对记者说”等身份词汇和语句,读者的“现场感”像影子一样会跟着“记者”一起“采访”。